李振清 (師大同事)

湯廷池教授令人難忘的回憶
李振清
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兼國語中心主任
世新大學終身榮譽教授


驟聞湯廷池教授仙逝,心中十分不捨。雖然每一個人終將有「蒙主寵召」的一天,然而,於2008年獲得「台灣語言學學會終身成就獎」的湯老師,在台灣以及國際語言學界,可說是一位展現特殊台灣精神的典範學者。他以德州大學博士論文Movement Transformations in Chinese Syntax所呈現的漢語語法嶄新觀念,開創了漢語學界全面的形式語法研究。其中,藉由句法、詞法,以及語意現象的深入描寫和嚴謹分析,他為學術界開創了形式句法學研究的廣大新視野。湯老師對現代的漢語研究影響,可謂極為深遠。國外學者也對他的研究與著作十分敬佩。
在臺大主修法律的湯老師,後來愛上了語言學研究與語言教育。從1977年出版的《國語變形語法研究:第一集 移形變位》(台北:學生書局),到2000年的《漢語語法論集》(台北:金字塔出版社),湯老師總共撰寫了20多本語法和語言教學領域的相關著作。在語言研究學術界中,大家都一直期待湯老師能持續為更多的後進,醍醐灌頂。
我雖然無緣當湯老師的學生,但可能是緣份的關係,我對湯老師的研究與國際學術參與,有三項難忘的接觸和回憶,也許可藉此跟大家分享。

成立並主持臺灣師大英語系Linguistic Circle討論會

湯老師於1964年在奧斯丁德州大學(University of Texas, Austin)獲的語言學碩士學位;1972年獲語言學博士學位。1972年以前,他已在臺灣師大英語系開課。1967年,我遵從恩師楊景邁()主任的指示,返回台灣師大英語系擔任助教。從那時開始,就陸續接觸到了湯老師,也心儀他與他在英語系所開的語法相關課程。
然而,記憶中最重深刻的是: 湯老師與1970-1971年在師大擔任傅爾布萊特訪問學者(Fulbright Scholar)的奧斯丁德州大學教授Rudolph C. Troike,適時共同發起,並主持每周三例行的Linguistic Circle討論會之關係,我就從此與湯老師正式結緣了。
湯老師是師大Linguistic Circle討論會的催生者,而溫文儒雅的Rudolph C. Troike博士則是湯老師在德州大學的指導教授,也是Linguistic Circle最熱心的引領人和支持者。湯老師與Rudolph C. Troike是每次討論的核心主角。每星期三討論的主題均很多樣化;從各類純語言學問題,到語言教學與學習,均為討論的議題。固定參加湯老師與Rudolph C. Troike主持的Linguistic Circle討論會學者,大約20名左右。其中,吳匡教授、董昭輝教授、輔仁大學外語學院創院院長孫志文教授/神父(Dr. P. Arnold Sprenger),和語言訓練暨測驗中心(LTTC)的吳耀敦主任,是從不缺席的學者。我則以助教的身分,協助行政事務,但也因此從湯老師、Rudy Troike 教授暨所有學者身上,學習甚多。
Linguistic Circle
討論會為每周三晚上7-9點。然而每一次總會熱烈討論而延後半小時。每次討論的盛況,至今難忘。筆者曾因參加過1971年元月在夏威夷舉行的Pacific Conference on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Universals (太平洋對比語言學暨語言共通國際會議),並跟與會的趙元任教授就「語音對比」有過討論,所以也應湯老師與R. Troike教授指定,在1971414日進行50分鐘的報告;反應還不錯。湯老師與R. Troike教授的指導與鼓勵,至今仍令我難忘。湯老師與R. Troike教授的不斷提攜後進的使命感,令人十分敬佩。

在夏威夷與湯老師有緣當一星期的室友

人生的機緣是會延續的。個人因1970-71年協助,並參與湯老師與Rudolph C. Troike主持的師大Linguistic Circle之關係,從湯老師身上學到很多教學與研究的精神,以及持續影響我個人學術生涯的寶貴人生哲學。
1970
8月,我在臺灣師大推薦下,獲得美國政府提供的獎學金到夏威夷東西中心(East-West Center, Hawaii),參加一項為期半年的TEFL Administrators Training Program (英語教學行政研習計畫)。參加該計畫的包括來自美國暨亞太地區各國的英語教師與教育行政人員共有20名。代表臺灣的,除了我之外,還有政大的林柏英,與高雄師大的吳秀臨老師。是項計畫在Larry E. Smith Gregory Trifonovitch的審慎規劃下,除了英語教育理論與實務研究外,還要不斷地進行田野調查、訪問教育機構及加州重點大學和外語訓練單位如UC Berkeley, 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 Defense Language Institute訪問、論文撰寫,以及參與國際研討會等。
適巧在1971年元月11日起一連4天,夏威夷大學主辦了一場極重要的國際語言學術研討會: Pacific Conference on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Universals (太平洋對比語言學暨語言共通國際會議)。來自各地的重要學者,包括趙元任、李方桂、王士元、鄭良偉、李英哲、Charles FillmoreRandolph QuirkRobert J. DipitroJohn W. OllerRobert E. LongacreAdam Makkai等均與會。湯廷池老師也與會,且是重要的論文發表人之一。
湯老師抵達檀香山(Honolulu)後,由我負責接待。由於我所住的東西中心Hale Manoa學者大樓之房間是雙人房,因此,為了方便起見,湯老師就住在我Hale Manoa的大房間。在美國與湯老師同房共住一星期,日夜相處,這是多麼榮幸的機緣啊!
在這場極具學術特色的國際會議中,趙元任教授發表了Some Contrastive Aspect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Language Movement,同時也示範語音倒流和回復的精采表演。
湯老師的論文則為Case Grammar in Mandarin Chinese;與趙元任教授發表的論文頗有對比的意涵,且在討論過程中,受到與會學者們一致的讚許。
與湯老師同寢室的一星期,我發現他每天晚上為準備發表論文與專心閱讀而熬夜。然而,他的體力與精神永遠那麼好。這是我深感驚奇、敬佩與羨慕的地方。

1977 LSA 共同上課的回憶 (July 11 – August 18, 1977)

1977
7月,我有緣又跟湯老師在美國相聚了,而且是共處一個月,參加Linguistic Society of America (LSA)主政之年度Linguistic Institute。那年正好是我在夏威夷大學語言系進修博士學位的第4年。此行湯老師重返夏威夷,我義不容辭地擔任接機與其他服務事宜。在為期一個多月的LSA - Linguistic Institute期間,我則隨湯老師選修暨參與一切研習活動。
Linguistic Society of America (LSA) 1928年成立,且年年舉辦之年度Linguistic Institute,於1977711日至818日,在夏威夷大學盛大舉行。除了世界各國的老中青語言學者聚集於此外,由台北前來參加的學者亦甚多。除了湯廷池教授外,還有黃宣範、李壬癸、鄭恆雄、黃正德、姚榮松、鄭秋豫等。華裔學者居美、屈承熹二教授也自美東趕來;陳淵泉 (Matthew Y. Chen)與張洪年(Samuel H. Chueng)則分別從聖地雅哥(UC San Diego)及柏克萊(UC Berkeley)前來。海內外學者聚集一堂,宣讀論文、講述語言學嶄新研究、開授課程等,大家都很興奮,尤其是看到眾人心儀的湯廷池教授。
湯老師於711日甫下飛機,即由我陪同,趕往Spalding Hall 大禮堂聆聽Charles J. Fillmore Lexical Semantics (詞彙語意學)第一場系列演講。接著又馬不停蹄地參加Harry Whitaker 有關Neurolinguistics (神經語言學)的解說。
8
3日晚間,我又隨同湯老師再度前往Spalding Hall大講堂聆聽Charles J. Fillmore發表有關Cognitive LinguisticsLinguistic Pragmatics的演講。在座的還有李方桂教授、芝加哥大學語言系的James D. McCawley (馬神武),以及東西中心校長Everett Kleinjan
湯老師好學不倦、廣結學術善緣。爆滿的大講堂中,很多學者都因讀過湯老師的《國語變形語法研究:第一集 移形變位》及相關文章。之後不久,有一群來自日本的語言學者特別仰慕湯老師,進而以「讀書會」的方式,不斷向湯老師請教「國語變形語法研究」的理論。精通日語的湯老師,不斷地以流利的日語,對這批日本語言學者「上起課」來。這種情景,令人十分感動。
LSA-Linguistic Institute 系列課程中,我跟著湯老師上了語意學暨語言邏輯大師James D. McCawley改編自Syntactic and Logical Arguments for Semantic Structures (1972)的完整課程。在三百多人的大講堂中,湯老師為了溝通得清楚,而且可以在Q&A過程中發言,每一次聽McCawley有關邏輯與語意學的課時,我陪著湯老師都搶坐第一排的中間,專心聆聽。湯老師治學的專注與熱忱,由此可見一斑。也因此,湯老師和我跟James McCawley在講課現場有過重要的互動。其中,湯老師和我發現James McCawley講課教材第30頁中,有兩項邏輯推論有點問題,並提出討論。McCawley聽了之後,再仔細查看其教材。接著,他馬上宣布,“There may be many typographical errors. And I really appreciate your pointing these out.” (教材中,可能有不少筆誤。很感謝將之指出。)
James D. McCawley
也很仰慕湯老師的漢語語法研究。根據清華大學前語言所所長王旭教授在2017629日的臉書記載,他曾邀得James McCawley19942月到清大語言所擔任客座教授。McCawley答應時,坦誠地說他要來「Explore the marvelous mind of Professor Tang Tingchi」。(前來探索湯廷池的傑出頭腦)。不僅如此,根據王旭教授的觀察,能說中、日語的James D. McCawley還閱讀過湯老師有關變形語法的研究作品。由此可見自1977年初次結緣後,湯老師在James D. McCawley心中的學術地位。
湯老師走了,可是他留個給學術界的典範精神和無形資產(legacy),將有永遠長存。湯老師有關句法、詞法,以及語意的無數著作,也將永遠成為學術界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