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中14屆學生 周一男
10/11/20 20:26
勤查字典,終身受益---懷念感恩湯廷池老師
新竹中學高中1959-1961年學生周一男敬悼 (2020/10/27, Boston)
民國50年 (1961) 作者畢業於新竹中學高中第十四屆。最近由同學會聯絡人蔡肇慶和魏綸言兄傳來湯廷池老師不幸仙逝的消息,令人傷痛不已。聽到這消息後,本想效法其他幾位同學,也在 email chain 上和大家分享一些個人的感觸;但後來覺得這屆同學中人才濟濟,寫作高手雲集,應該用不着我這個來自新埔鎮外鄕下人的參與,因此就打消了提筆念頭。後來接到高二、高三同班同學魏綸言兄電話,希望我能夠寫一些回憶當年在竹中上湯老師英文課的點滴,我答應盡力而為。現謹以此上課經驗聊表個人對湯老師的深切追思和永恆感恩!
一般來說,一個人在一生求學過程中,經歷過的老師,不計其數。如果你能遇上一位「好」老師,算你運氣好;如果有幸碰上兩位或更多的好老師,那應該是你上輩子修來的福分,值得你開香檳大事慶祝啦。反過來說,你若遇上一位或更多「不負責任」的(不好意思說「壞」)老師,那種 beyond my control 的氣憤、懊惱、無奈感,是忘不了的,這是我的親身經驗。(我想每個人對好或壞老師的評分標準不盡相同,我只能說出我自己的感受。)
湯廷池老師就是一位令人畢業越久越會懷念和由衷感恩的真正「好」老師!(竹中期間,當然還遇上其他的好老師,例如教化學的孫曾堃老師,但那是題外。)
以下所敍,如有讀者不以為然,請您不要忘了這個 “true story” 的時空背景,社會狀況和人民生活——我們念高一那年 (1958) 恰逢八二三砲戰爆發,臺灣正處於戰爭邊緣,局勢緊張。我們是在克難環境下學英文,沒有 audio-video 設備,英文報章雜誌也缺乏,personal computer 還沒出生,遑論 internet 和 Google. 對住在鄉下的我來說,唯一的依靠就是一本字/辭典。
湯老師的英文課,尤其他對文法的重視,對我一生影響至為深遠。另外,因為上他的英文課,「逼」得我從高一暑假開始就養成勤查字典的習慣,幾十年來,不論在學校辦公室或在家,我的桌上一定有一本比較完整的英文字典,可謂終身受益無窮。(當然了,現在隨時可從 Google 查詢,相對會減少使用字典的需求,但我並沒有把它打入冷宮。說來也許沒人相信,我至今仍保留一本早已破舊不堪的增訂版英漢辭典,梁實秋教授主編。這本辭典是託朋友在臺北買的,1967年4月4日我還在小金門當預官時收到的,它認識我早已超過半個世紀,我不忍心把它扔掉。)
直接受教於湯老師整整二年 (1959-1961,高二丁班、高三丁班的英文老師),那可是一甲子前的事。(聽蔡頭兄説,湯老師那時才回竹中全職 (full time) 任教不久。) 先教高二丁班,一年後再教高三丁班的英文,更巧的是他同時又擔任班導師,所以幾乎天天會在教室見到湯老師。我原是高一甲班,一年後重新分班到高二丁班,高三再次分班時仍留在丁班,因此連續兩年加上高一暑期都是湯老師的學生,真是三生有幸,還得感謝上蒼格外開恩。
依稀記得,高一快放暑假時,有天湯老師 (那時我還不知道他是誰!) 忽然主動到班上來,自我介紹後,就宣布他將是我們高二的英文老師,他要提前給我們「暑假作業」。然後他又說這作業很簡單 (以他的標準而言!) ,每天只要選十個單字,先解釋字義,再把那個字的動詞、名詞、形容詞的變化一一寫下來,最後還要加造句。(當時不少同學包括我,都在內心抱怨,這個老師真是太霸道了,還沒上任就先給作業。) 這個作業看似輕鬆,其實做起來並不那麼簡單,正如英文 “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s.” 這句話所表達的意思 。剛開始的時候,感覺很生疏,因為從未做過這種練習。過一陣子後,漸漸感覺有點駕輕就熟,還學會舉一反三了,頗有成就感。舉一個那個暑假才學會、印象非常深刻的例子:(assume, assumption, assumable), 只要弄清楚這個單字變化的 pattern ,其他幾個字如 (consume, presume, resume) 的變化,依樣畫葫蘆就有答案了。還有一個當時令我興奮不已的例子: (analysis, analyze, analytic), 接著很快又學會了 (catalysis, catalyze, catalytic), 還有 synthesis, 等等。暑假還不到一半,我就發現我用的字典已不能勝任了,只好到新埔鎮上書店買一本更好的英漢辭典,可惜主編和出版公司已記不清了。
我深信利用這種方法去學新的單字,比硬生生去背單字更為有效。一個暑假下來,我的英文字彙的確增加很多,而且也知道它們的變化,連我自己都不太敢相信這是真的,這全要歸功於湯老師的啓蒙—-應該說是被老師「逼」出來的,更恰當些。所謂一分耕耘, 一分收穫,我是真正體驗到了。
養成勤查字典的習慣,而終身受益不盡,這正是前面提到湯老師對我一生影響非常非常深遠的最真實例子之一。
湯老師的教課方式,更是非常獨特的一招。每次上課時,他不會馬上講解課本裏的生字、成語、文法或整個句子,而是要我們按座位次序當場回答他問的問題。大家都記得,竹中上課時的座位是固定的,老師就從第一排靠近門口(老師的左前方)的那位同學開始問,如果他答不出來,就問隔壁那位仁兄;如果還是不對,就輪到旁邊那位幸運君子⋯⋯如果連續幾位難兄難弟都答非所問,老師只好自己來,把答案解釋清楚。如果同學答對了,老師會要他解釋一下答案,讓其他同學瞭解。第一排同學問完後,用接龍的方式,輪到第二排的同學,一個一個輪流上陣單打。等到最後一排同學都輪完後,再從頭 (第一排)開始,這是“second round!”
湯老師上課時,全班絕對鴉雀無聲,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輪到你,更無從得知會被問到什麼樣的問題,因此準備起來比較吃力不討好,弄得同學們都緊張兮兮,好像即將面臨一場苦戰。到高二下學期時,大家比較習慣這種上課方式,準備起來也有效多了,畢竟經驗是靠時間慢慢累積起來的。這一年裏,幸運得很,記憶中每次被老師叫到時,我幾乎都應付得了。高三時,但不記得何時開始,我注意到當輪到我的時候,出乎意料之外,老師並沒有叫我回答,反而去問我旁邊的那位同學,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老師跳過我。雖然我知道答案,但仍保持鎮靜,沒有自告奮勇要求回答。後來發現還有一位同學和我一樣,沒有被老師指名回答。但好景不常,有次老師的問題比較棘手,難倒了很多同學,這時老師卻突然叫到我,幸好我知道答案,就順利過關。在這以後,老師對我和另一位同學似乎有意「放水」,輪流回答問題時,老師都會跳過我們,叫下一位同學回答。當班上同學都答不出來時,老師就會叫我或者另一位同學回答,所幸我們兩位頗能勝任,很少被難倒,不負老師的期望。雖然不常發生,但記得有一次,老師的問題確實很難,我們兩人都答錯了,老師只好自己仔細解釋。
總之,湯老師在課堂上發問,人人有分,無一例外。所謂“equal opportunity, equal right”的政策,湯老師早在一甲子前就在竹中英文課堂上忠實執行了,真是先知先覺,了不起啊!
湯老師對文法的重視和諄諄教誨,是最好的 role model, 啓發我對文法的興趣。當我在高一暑假做作業時,就開始注意到辭典裏所列出的句子,很多出自於名著。我試著盡力去瞭解它們,特別注意各個句子的組合,以供將來做參考,必要時不妨試著去模仿。兩年課程下來,我對文法的興趣更濃,對它的瞭解,進步很多。湯老師上課時總是不厭其煩地解釋文法規則,清楚記得高二某天上課時,老師用 “I had my hair cut yesterday.” 做例子講解文法。 這個非常簡單的句子沒有一個生字,但那時我只是念過這個句子,並不明白其中深一層的文法意義,所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經過老師的分析和解釋,我恍然大悟!老師又解釋以 “get” 取代 “have”, 其句法結構不變,受益匪淺。又例如 “Do you know what his plan is?” 這個同樣簡單的句子,也是聽老師講解後,才真正明白其中的文法應用。湯老師重視文法,對成語和介系詞 (prepositions) 尤其鍾愛,總是用實際的句子來講解,而不是枯燥的背誦,更能加強記憶。
總之,湯老師平日一再強調的這些增進字彙和熟習文法的 study tips, 我是深信不疑,照單全收,且行之有年。我敢肯定的說,畢業後聯考前正是我的英文程度,特別是vocabulary, 最好的時候,如果當年大專聯考不分組,我一定會將臺大外文系列入志願表上。
TOEFL 第一次在臺灣舉辦時,是我大四那年。我從未上過補習班,也沒聽過有考古題,就很勇敢的去報名,憑的是竹中時奠定的基礎,對自己的英文有信心,擔心的是聽力經驗不足。成績出來後,我得535分,果然是聽力測驗的成績最差,但總分已經超過美國簽證的要求,以後不必再考。能夠順利通過 TOEFL 考試應歸功於湯老師當年的諄諄教誨。
1980年我到 Bos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任教,1988年升教授。當時系裏正準備向NIH申請“Oncobiology Training Grant”, 需要新開一門研究生 (博士班為主) 修的課來配合,就由我負責設計,我定名為 “Growth Control and Cell Transformation”, 四個學分,並決定考試全部採用論述回答題。有一次改考卷時,我發現道地的美國學生也有不少單字和文法上的瑕疵,臺灣來的留學生就不必提了。除了答案內容之外,我還耐心的用紅筆指出他們的 misspellings 或文法上不妥之處。發還考卷時,我對學生說英語不是我的母語,仔細評分你們的答案內容,那是我的職責,但不應該要我來修正你們所寫的英文。學生們都說對不起,因為太匆促了,又說下不為例,這是美國學生可愛之處。
所以有勇氣challenge 美國本土學生考試答案的英文,是因為我對自己的英文(尤其文法) 很有信心; 多年經驗下來,磨練成一種習慣性的本能反應,能很快查覺 “spot”到 written English 文法的對錯,這全都要歸功於湯老師。如果沒有老師一甲子前在竹中兩年的諄諄教誨,幫我奠下基礎,你想我這個鄉下人敢在 (美國課堂) 太歲頭上動土嗎?
那天早上,有點反常的湯老師,滿面春風地在班上宣布説,昨天晚上人造衛星發射!(蘇聯於1957年10月成功發射全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進入太空軌道,美國舉國震驚!) 同學們聽後面面相覷,如墮五里霧中,不明所以。這時老師才輕鬆笑著揭開謎底,原來是師母臨盆,老師初為人父,難掩雀躍興奮之情!同學們聽後恭喜之餘,也短暫起鬨,完全打破一向鴉雀無聲的上課氣氛,這是湯老師真情流露、平易近人的最佳寫照,截然不同於老師平日上課時那種全神貫注,分秒不浪費又較嚴肅的神情。「人逢喜事精神爽」,真是至理名言,誰説不是呢?
大概十年前,我們夫婦出席同學會(張源隈、鄭洪、蔡肇慶、彭弘光等人)在新竹安排的餐敍,那是我離開竹中幾十年後,笫一次見到湯老師。他的神態儀容比起 1961年我們畢業時,沒有太大改變;提起陳年往事,仍然談笑風生,記憶清晰,令人敬佩難忘。2015年,我和太太回臺灣前就先拜託蔡頭兄安排,想去拜訪湯老師,那時老師已搬離新竹,和公子一家共享天倫之樂於臺北。在蔡頭兄號召下,共有十位同學一起去拜望老師,整個客廳都擠滿我們這群年過七旬的老學生,場面非常感人。老師身體仍然健朗,氣色也很好,每星期仍在大學兼課。中午我們全體加上湯公子在附近餐廳用餐,老師仍然行動自如、毫無困難和大夥一起走到餐廳。午餐後再回到老師家繼續聆聽老師的往事回憶之談,最令我不可思議是老師對幾十年前的人與事,仍能輕鬆自在一一道來,如數家珍,令人敬佩不已!我特別高興在這次拜望湯老師時,總算了卻一樁多年未能完成的心願---我提議在座各位同學起立,恭恭敬敬向湯老師鞠躬行禮,以表達真誠的感恩之心。這是我畢業後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見到湯老師!隔年農曆新年期間,我打電話向湯老師拜年,他很高興的和我聊了一會,這是我最後一次聽到老師的聲音,因為再隔一年的春節,我又撥電話拜年,但老師在講話中,沒有機會和他講話。
謹以此文聊表個人對湯廷池老師的永恆懷念和深切感恩。敬愛的湯老師: May you rest in peace!
新竹中學高中1959-1961年學生周一男敬悼 (2020/10/27, Boston)
民國50年 (1961) 作者畢業於新竹中學高中第十四屆。最近由同學會聯絡人蔡肇慶和魏綸言兄傳來湯廷池老師不幸仙逝的消息,令人傷痛不已。聽到這消息後,本想效法其他幾位同學,也在 email chain 上和大家分享一些個人的感觸;但後來覺得這屆同學中人才濟濟,寫作高手雲集,應該用不着我這個來自新埔鎮外鄕下人的參與,因此就打消了提筆念頭。後來接到高二、高三同班同學魏綸言兄電話,希望我能夠寫一些回憶當年在竹中上湯老師英文課的點滴,我答應盡力而為。現謹以此上課經驗聊表個人對湯老師的深切追思和永恆感恩!
一般來說,一個人在一生求學過程中,經歷過的老師,不計其數。如果你能遇上一位「好」老師,算你運氣好;如果有幸碰上兩位或更多的好老師,那應該是你上輩子修來的福分,值得你開香檳大事慶祝啦。反過來說,你若遇上一位或更多「不負責任」的(不好意思說「壞」)老師,那種 beyond my control 的氣憤、懊惱、無奈感,是忘不了的,這是我的親身經驗。(我想每個人對好或壞老師的評分標準不盡相同,我只能說出我自己的感受。)
湯廷池老師就是一位令人畢業越久越會懷念和由衷感恩的真正「好」老師!(竹中期間,當然還遇上其他的好老師,例如教化學的孫曾堃老師,但那是題外。)
以下所敍,如有讀者不以為然,請您不要忘了這個 “true story” 的時空背景,社會狀況和人民生活——我們念高一那年 (1958) 恰逢八二三砲戰爆發,臺灣正處於戰爭邊緣,局勢緊張。我們是在克難環境下學英文,沒有 audio-video 設備,英文報章雜誌也缺乏,personal computer 還沒出生,遑論 internet 和 Google. 對住在鄉下的我來說,唯一的依靠就是一本字/辭典。
湯老師的英文課,尤其他對文法的重視,對我一生影響至為深遠。另外,因為上他的英文課,「逼」得我從高一暑假開始就養成勤查字典的習慣,幾十年來,不論在學校辦公室或在家,我的桌上一定有一本比較完整的英文字典,可謂終身受益無窮。(當然了,現在隨時可從 Google 查詢,相對會減少使用字典的需求,但我並沒有把它打入冷宮。說來也許沒人相信,我至今仍保留一本早已破舊不堪的增訂版英漢辭典,梁實秋教授主編。這本辭典是託朋友在臺北買的,1967年4月4日我還在小金門當預官時收到的,它認識我早已超過半個世紀,我不忍心把它扔掉。)
直接受教於湯老師整整二年 (1959-1961,高二丁班、高三丁班的英文老師),那可是一甲子前的事。(聽蔡頭兄説,湯老師那時才回竹中全職 (full time) 任教不久。) 先教高二丁班,一年後再教高三丁班的英文,更巧的是他同時又擔任班導師,所以幾乎天天會在教室見到湯老師。我原是高一甲班,一年後重新分班到高二丁班,高三再次分班時仍留在丁班,因此連續兩年加上高一暑期都是湯老師的學生,真是三生有幸,還得感謝上蒼格外開恩。
依稀記得,高一快放暑假時,有天湯老師 (那時我還不知道他是誰!) 忽然主動到班上來,自我介紹後,就宣布他將是我們高二的英文老師,他要提前給我們「暑假作業」。然後他又說這作業很簡單 (以他的標準而言!) ,每天只要選十個單字,先解釋字義,再把那個字的動詞、名詞、形容詞的變化一一寫下來,最後還要加造句。(當時不少同學包括我,都在內心抱怨,這個老師真是太霸道了,還沒上任就先給作業。) 這個作業看似輕鬆,其實做起來並不那麼簡單,正如英文 “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s.” 這句話所表達的意思 。剛開始的時候,感覺很生疏,因為從未做過這種練習。過一陣子後,漸漸感覺有點駕輕就熟,還學會舉一反三了,頗有成就感。舉一個那個暑假才學會、印象非常深刻的例子:(assume, assumption, assumable), 只要弄清楚這個單字變化的 pattern ,其他幾個字如 (consume, presume, resume) 的變化,依樣畫葫蘆就有答案了。還有一個當時令我興奮不已的例子: (analysis, analyze, analytic), 接著很快又學會了 (catalysis, catalyze, catalytic), 還有 synthesis, 等等。暑假還不到一半,我就發現我用的字典已不能勝任了,只好到新埔鎮上書店買一本更好的英漢辭典,可惜主編和出版公司已記不清了。
我深信利用這種方法去學新的單字,比硬生生去背單字更為有效。一個暑假下來,我的英文字彙的確增加很多,而且也知道它們的變化,連我自己都不太敢相信這是真的,這全要歸功於湯老師的啓蒙—-應該說是被老師「逼」出來的,更恰當些。所謂一分耕耘, 一分收穫,我是真正體驗到了。
養成勤查字典的習慣,而終身受益不盡,這正是前面提到湯老師對我一生影響非常非常深遠的最真實例子之一。
湯老師的教課方式,更是非常獨特的一招。每次上課時,他不會馬上講解課本裏的生字、成語、文法或整個句子,而是要我們按座位次序當場回答他問的問題。大家都記得,竹中上課時的座位是固定的,老師就從第一排靠近門口(老師的左前方)的那位同學開始問,如果他答不出來,就問隔壁那位仁兄;如果還是不對,就輪到旁邊那位幸運君子⋯⋯如果連續幾位難兄難弟都答非所問,老師只好自己來,把答案解釋清楚。如果同學答對了,老師會要他解釋一下答案,讓其他同學瞭解。第一排同學問完後,用接龍的方式,輪到第二排的同學,一個一個輪流上陣單打。等到最後一排同學都輪完後,再從頭 (第一排)開始,這是“second round!”
湯老師上課時,全班絕對鴉雀無聲,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輪到你,更無從得知會被問到什麼樣的問題,因此準備起來比較吃力不討好,弄得同學們都緊張兮兮,好像即將面臨一場苦戰。到高二下學期時,大家比較習慣這種上課方式,準備起來也有效多了,畢竟經驗是靠時間慢慢累積起來的。這一年裏,幸運得很,記憶中每次被老師叫到時,我幾乎都應付得了。高三時,但不記得何時開始,我注意到當輪到我的時候,出乎意料之外,老師並沒有叫我回答,反而去問我旁邊的那位同學,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老師跳過我。雖然我知道答案,但仍保持鎮靜,沒有自告奮勇要求回答。後來發現還有一位同學和我一樣,沒有被老師指名回答。但好景不常,有次老師的問題比較棘手,難倒了很多同學,這時老師卻突然叫到我,幸好我知道答案,就順利過關。在這以後,老師對我和另一位同學似乎有意「放水」,輪流回答問題時,老師都會跳過我們,叫下一位同學回答。當班上同學都答不出來時,老師就會叫我或者另一位同學回答,所幸我們兩位頗能勝任,很少被難倒,不負老師的期望。雖然不常發生,但記得有一次,老師的問題確實很難,我們兩人都答錯了,老師只好自己仔細解釋。
總之,湯老師在課堂上發問,人人有分,無一例外。所謂“equal opportunity, equal right”的政策,湯老師早在一甲子前就在竹中英文課堂上忠實執行了,真是先知先覺,了不起啊!
湯老師對文法的重視和諄諄教誨,是最好的 role model, 啓發我對文法的興趣。當我在高一暑假做作業時,就開始注意到辭典裏所列出的句子,很多出自於名著。我試著盡力去瞭解它們,特別注意各個句子的組合,以供將來做參考,必要時不妨試著去模仿。兩年課程下來,我對文法的興趣更濃,對它的瞭解,進步很多。湯老師上課時總是不厭其煩地解釋文法規則,清楚記得高二某天上課時,老師用 “I had my hair cut yesterday.” 做例子講解文法。 這個非常簡單的句子沒有一個生字,但那時我只是念過這個句子,並不明白其中深一層的文法意義,所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經過老師的分析和解釋,我恍然大悟!老師又解釋以 “get” 取代 “have”, 其句法結構不變,受益匪淺。又例如 “Do you know what his plan is?” 這個同樣簡單的句子,也是聽老師講解後,才真正明白其中的文法應用。湯老師重視文法,對成語和介系詞 (prepositions) 尤其鍾愛,總是用實際的句子來講解,而不是枯燥的背誦,更能加強記憶。
總之,湯老師平日一再強調的這些增進字彙和熟習文法的 study tips, 我是深信不疑,照單全收,且行之有年。我敢肯定的說,畢業後聯考前正是我的英文程度,特別是vocabulary, 最好的時候,如果當年大專聯考不分組,我一定會將臺大外文系列入志願表上。
TOEFL 第一次在臺灣舉辦時,是我大四那年。我從未上過補習班,也沒聽過有考古題,就很勇敢的去報名,憑的是竹中時奠定的基礎,對自己的英文有信心,擔心的是聽力經驗不足。成績出來後,我得535分,果然是聽力測驗的成績最差,但總分已經超過美國簽證的要求,以後不必再考。能夠順利通過 TOEFL 考試應歸功於湯老師當年的諄諄教誨。
1980年我到 Bos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任教,1988年升教授。當時系裏正準備向NIH申請“Oncobiology Training Grant”, 需要新開一門研究生 (博士班為主) 修的課來配合,就由我負責設計,我定名為 “Growth Control and Cell Transformation”, 四個學分,並決定考試全部採用論述回答題。有一次改考卷時,我發現道地的美國學生也有不少單字和文法上的瑕疵,臺灣來的留學生就不必提了。除了答案內容之外,我還耐心的用紅筆指出他們的 misspellings 或文法上不妥之處。發還考卷時,我對學生說英語不是我的母語,仔細評分你們的答案內容,那是我的職責,但不應該要我來修正你們所寫的英文。學生們都說對不起,因為太匆促了,又說下不為例,這是美國學生可愛之處。
所以有勇氣challenge 美國本土學生考試答案的英文,是因為我對自己的英文(尤其文法) 很有信心; 多年經驗下來,磨練成一種習慣性的本能反應,能很快查覺 “spot”到 written English 文法的對錯,這全都要歸功於湯老師。如果沒有老師一甲子前在竹中兩年的諄諄教誨,幫我奠下基礎,你想我這個鄉下人敢在 (美國課堂) 太歲頭上動土嗎?
那天早上,有點反常的湯老師,滿面春風地在班上宣布説,昨天晚上人造衛星發射!(蘇聯於1957年10月成功發射全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進入太空軌道,美國舉國震驚!) 同學們聽後面面相覷,如墮五里霧中,不明所以。這時老師才輕鬆笑著揭開謎底,原來是師母臨盆,老師初為人父,難掩雀躍興奮之情!同學們聽後恭喜之餘,也短暫起鬨,完全打破一向鴉雀無聲的上課氣氛,這是湯老師真情流露、平易近人的最佳寫照,截然不同於老師平日上課時那種全神貫注,分秒不浪費又較嚴肅的神情。「人逢喜事精神爽」,真是至理名言,誰説不是呢?
大概十年前,我們夫婦出席同學會(張源隈、鄭洪、蔡肇慶、彭弘光等人)在新竹安排的餐敍,那是我離開竹中幾十年後,笫一次見到湯老師。他的神態儀容比起 1961年我們畢業時,沒有太大改變;提起陳年往事,仍然談笑風生,記憶清晰,令人敬佩難忘。2015年,我和太太回臺灣前就先拜託蔡頭兄安排,想去拜訪湯老師,那時老師已搬離新竹,和公子一家共享天倫之樂於臺北。在蔡頭兄號召下,共有十位同學一起去拜望老師,整個客廳都擠滿我們這群年過七旬的老學生,場面非常感人。老師身體仍然健朗,氣色也很好,每星期仍在大學兼課。中午我們全體加上湯公子在附近餐廳用餐,老師仍然行動自如、毫無困難和大夥一起走到餐廳。午餐後再回到老師家繼續聆聽老師的往事回憶之談,最令我不可思議是老師對幾十年前的人與事,仍能輕鬆自在一一道來,如數家珍,令人敬佩不已!我特別高興在這次拜望湯老師時,總算了卻一樁多年未能完成的心願---我提議在座各位同學起立,恭恭敬敬向湯老師鞠躬行禮,以表達真誠的感恩之心。這是我畢業後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見到湯老師!隔年農曆新年期間,我打電話向湯老師拜年,他很高興的和我聊了一會,這是我最後一次聽到老師的聲音,因為再隔一年的春節,我又撥電話拜年,但老師在講話中,沒有機會和他講話。
謹以此文聊表個人對湯廷池老師的永恆懷念和深切感恩。敬愛的湯老師: May you rest in pe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