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涛云 (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博士)
追思汤廷池先生
最早听说先生的名字是在杨承淑教授的一本专著前言里。杨教授提到,她曾拜师于汤廷池先生门下,以学徒的方式学习语言学长达20年之久。
来台湾求学之前,杨教授就是我最崇敬的口译研究学者之一。看到杨教授的这段话时,我就想,汤先生的学识得有何等渊博、品格得有何等高洁,才能吸引杨教授这样的顶级学术大咖追随学习20年。
后来我有幸跨越海峡来到辅大攻读博士,杨教授成了我的指导教授,我也因此有了更多机会通过杨老师的分享了解汤先生的传奇人生。精通英日汉三语;大学修读法律专业跨专业修读语言学硕士和博士,学习成绩和学位取得速度却让语言科班出身的同学汗颜;作为文科学者,竟然还擅长数学;把女儿培养成了著名语言学家(中研院语言所的汤志真教授)……
除了汤先生这些高山景行的成就外,杨教授还带给我另一条讯息,让我兴奋得跳了起来(literally):汤先生从新竹清华大学退休后一直受聘于辅大,为辅大跨研所的研究生授课。我自然不愿错过近距离与大师求教的机会,博一下学期便得偿所愿,选上了汤先生的课。
为了方便汤先生授课,辅大在先生住所附近(大安森林公园附近)专门租赁了教室。尽管研究生去上课要舟车劳顿,依然挡不住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先生课上总是有很多人。后来我才知道,这其中并非全是辅大在学学生。不少老师以前指导的硕士或博士,已经毕业多年,工作上早已成绩斐然(甚至包括台大的教授),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依然会坚持来跟老师继续学习。我也因此有机会结识了清华大学的嘉菁、政治大学的竹玄等。我是班上唯一的陆生。先生知道我来自遥远的北京后,给予了我特别的关照。在课堂上给我更多回答问题的机会,在课堂外对我在台湾的生活也关心有加。
先生当时已经86岁高龄,讲话语速有些慢,但是思路特别清晰。艰深抽象的语言学理论,在先生的口中变得深入浅出。受限于个人博士课程学习计划,我仅修读了先生一学期的课程。在先生的课堂上,我顿悟了很多曾经百思不得其解的乔姆斯基(Chomsky)语言学概念。除了学习知识外,从先生的言传身教中,更是学到宝贵的为学之道,内心燃起了对学术研究的热爱。
先生对学生作业的批改特别仔细。我交的第一篇作业是“语言学三品说”评述。先生对我的作业总体满意,给予了表扬和鼓励。但是拿到作业时,通篇的红笔标注让我有些惊愕。先生改作业时,不仅看行文结构和主要观点,任何遣词造句的不当之处都逃不出他的眼睛。
先生行为世范,生活中随手携带小笔记本,在看电视、看报时,都会把看到和听到的新词或特别的语言现象记录下来,然后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一起进行语言分析。先生一直在谆谆教诲我们,要建立起“条理化”和“抽象化”的思维,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好学问。
先生要定期去医院透析洗肾,但依然放不下学生,对我们的学位论文念兹在兹。他多次在课堂感慨,说如果还能再有10年的生命,就一定要指导班上的几位学生取得博士学位。
先生的书就在我的案头,先生的教诲将继续伴我成长。先生和缓有力的话语、和蔼可亲的笑容,将会如阳光般永远照在我的内心、给我温暖。
2019年1月 课间合影
2018年6月 与先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