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信甫 (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共事同仁/ 湯家班成員)

亦師亦父,憶起湯師點滴事

回想起還在輔大翻譯所求學時,有次課間休息時間誤闖CF教室,看到學生正在熱烈討論,一位學姊走過來,告訴我趕緊離開,他們還在上課。我遠望投影機銀幕前端坐著一位長者,面容嚴肅認真但隱約散發慈祥光芒,看似正在低著頭批改學生的文章。那是我對湯老師的第一印象。

4linxp

依稀記得約莫2009年暑假,我向當時翻譯所所長楊承淑老師請益,我原先是理工背景,換了跑道,應該如何在人文領域精進自己,楊老師告訴我暑假有個讀書會,建議我來參加。讀書會第一天,楊老師在上課前叫我到台前,向湯老師介紹我,要我好好向湯老師學功夫。當下,湯老師不但不嫌棄我是理工背景,還勉勵我世界上有名的語言學家就在理工學院裡。那是我第一次正式與湯老師見面時的記憶,如今依然歷歷在目。

爾後,湯老師接受輔大外語學院聘任,正式成為輔大講座教授,讀書會也改為翻譯所選修課,每週五第3456節上課,主要對碩士博士班開課,也有校內外學生或教師來旁聽,於是我就這樣加入了傳說中的「湯家班」。有次中午休息時間,我耐不住疲累,索性在課桌上趴下休息,湯老師看到了,拍拍我的肩膀,把我叫了起來,陪他到校園去散步。湯老師領著我走出宜真學苑後,問我說:「讀書很快樂吧?」我回答湯老師,擔任教職之後,還能回到校園繼續學習,真的是一件樂事。湯老師接著說:「身體要健康,才能讀好書。」每次散步,湯老師喜歡走到文學院圖書館前的榕樹道上,途中總會反覆思考一些語言的問題,不管華語、日語、英語,都要我琢磨如何分析。從此,每週五3456節成了我的進修時間,每週五午休時間更成了我的運動時間和腦力激盪時間。

遇上雨天,湯老師無法到校園裡散步,但不曾中斷運動的習慣,便改在教室外面走廊上來回走動。有次因故借用外語學院會議室上課,那天也是個雨天,我擔心地面濕滑容易跌倒,陪著湯老師在走廊上散步,他出了一道題問我,我左思右想後,支支吾吾地回答老師:「這是併入現象嗎?」老師會心一笑,察覺我這個資質駑鈍的學生,似乎對語言學開了竅。不久之後,老師開始將過去出版的書籍加以改寫,並撰寫全新文章,希望能將畢生所學記錄下來,重新出版後可以讓更多學子有機會接觸語言學。湯老師手寫撰稿,找了幾位學生幫忙打字,也讓我參與其中。每次列印出來交給湯老師之後,他必定一次又一次仔細審閱原稿。湯老師近幾年就是以這種方式引導我慢慢地走入語言學的殿堂,無形中積累的語言學知識也化成我教學的養分,對我的教學助益良多。

2015
4月下旬家父車禍身故,調適心情數週後,才回到輔大旁聽湯老師授課。平時有學生請假,湯老師總要耳提面命一番,告誡學生讀書最重要。當天課堂上湯老師見到我,沒有多說什麼,輕輕地說:「歡迎回來上課!」當天中午陪湯老師吃飯時,湯老師一開口便說:「現在長輩都不在了,如果有事,可以找我商量。」當時我噙著淚水,不能言語。這句話至今始終縈繞耳畔,如今湯老師不在了,是不是也輪到我該好好關照晚輩了?

湯老師2019年暑假因身體不堪負荷而暫停教學,即便在家休息也仍舊心心念念,期盼學生不斷讀書、撰寫文章。我想,這就是湯老師賦予湯家班子弟的使命,希望學生繼續努力,甚至能夠薪火相傳。

或許有些八股,但許多受教於湯老師的學生想必都知道,湯老師教學嚴格,上課不分雨晴,從不遲到。指導學生研究,循循善誘、傾囊相授。各位也都時常聽到湯老師提起研究三要訣:「觀察、分析、條理化」、撰文三要訣:「不斷想、不斷寫、不斷改」、投稿三要訣:「simple, direct, effective」。

湯老師三個治學心法,終生受用。湯老師對待學生亦師亦父,恩重如山。

林信甫
輔大翻譯所中日組畢業生
輔大跨文所翻譯組兼任教師
中山醫大應外系專任教師


(本文同時刊載於湯老師2020紀念文集、輔大跨文所2020.11電子報)